6月28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正式发布,提出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大省。无独有偶,7月8日,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前海、横琴片区与13个自贸区联动发展区正式签署高质量发展合作倡议,重点围绕复制推广改革创新经验、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深化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创新联动。浙江、广东都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在自贸试验区发展上各有先行探索。此次两大自贸试验区不约而同调整步伐加快建设,背后的考量是什么?7月15日,浙报集团旗下的新闻传播平台潮新闻邀请广东白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先庆对上述相关部门动作进行了解读。

(图源:百度百科)
王先庆院长的主要观点如下:
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浙江、广东自贸区的行动表明两地都意识到,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浙江、广东两省在自贸试验区发展上从一开始就是“先行者”,两地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此前的“试验”任务已基本完成,现在已进入下一步“深水区域”,即转型发展的提升期。
两省在未来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的考量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浙江出台的《行动方案》强调物流、贸易、基础设施、货币结算等制度进一步建设,这些举措广东自贸试验区也同样在考虑,并探索现代物流体系以及整个贸易体系的深化;广东自贸试验区与联动发展区签署倡议加强联动,强调自贸试验区赋能周边区,相互将自贸试验区的规模做得更大,浙江自贸区同样也在延伸到其他地市谈相关合作。自贸试验区的发展经验更多是基于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讲究创新性、有特色的探索,同时也存在共性,可以形成可借鉴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广东自贸区优势在成熟的贸易体制,浙江自贸区优势在发达的民营经济。改革开放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市场体系更成熟,加上毗邻港澳的优势,让广东在国际化方面思考更深。广东自贸试验区一直以来贸易额非常大,对自由贸易的需求规模也很大。深圳与香港、澳门与珠海的情况更为特殊,更强调“一国两制”下自由贸易体系的建设。因此,广东自贸试验区肩负既要探索“一国两制”,又要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原产地和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发展,是广东自贸区的优势,也是特色。相较而言,浙江的民营经济特别发达,内贸外贸协调发展,在自贸试验区中就呈现出“双循环”的特征。浙江有大量扎根国外的出口商,也有面向海外的宁波港、舟山港世界性港口。同时浙江商品向全国各地集散,内贸规模也十分庞大。国际采购和国内市场拓展在自贸试验区中也体现出来优势。除此之外,浙江数字化程度高,在数字经济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此次《行动方案》中就重点部署了数字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包括建设数字经济产业体系,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与“贸易大脑”互联互通,鼓励企业加大数字化改造研发投入,支持数字经济项目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探索数字经济领域人才机制改革。
广东需要将制造优势转化成贸易优势,浙江则要继续深化“双循环”。对于两地自贸试验区发展,两省应依据各自的优势,在发展方向上根据自身特色去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广东需要把制造优势通过自贸试验区转化成贸易优势,让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畅通,同时依托广交会和港澳窗口,把进出口贸易枢纽作用发挥出来。浙江“双循环”探索具有全国开拓性,是直接“走出去”,联通全球、联通全国。浙江要继续深化“双循环”的优势,既在国外卖东西,同时也在国内卖东西。
参考文章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浙江、广东两大自贸试验区齐发力,探索如何走出“深水区”
原文网页链接:https://tianmunews.com/news.html?id=2524723